你的位置:一分快3计划导师微信群 > 新闻动态 > >回顾二战时期,第三帝国的钢铁苍穹:所向披靡的无敌空军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回顾二战时期,第三帝国的钢铁苍穹:所向披靡的无敌空军

发布日期:2024-12-21 08:10    点击次数:177

波兰战役照片(后期上色)

吓得心都掉进裤裆里的空军元帅和他的无敌空军

曾经被苛刻的《凡尔赛和约》削弱得七零八落、士气低落的德国军队再一次像不死鸟一样从一战灰烬中浴火重生了!

尽管和约明令禁止德国拥有空军。但是从20年代开始,德国就通过大规模的滑翔机运动和秘密的航空体育协会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复兴,为未来空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造就了一大批空军领袖和战斗机驾驶员。

航空体育协会,一个带有明显的军事色彩的“民间”组织。

展开剩余93%

1925-1933年,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德国通过设立在莫斯科东南约350公里的利帕特斯克的秘密空军学校,包括未来德国空军的三名元帅在内的200多名真正的战斗机飞行员,700多名空勤和管理人员,都在这里接受了为期6个月的培训。

而德国空军未来威力巨大的空地协同作战理论,同样是在这个俄国的空军基地摸索总结出来的。

1934年,当德国开始重新武装后,那些新型战争的倡导者们开始使出浑身解数去改变各自军种的作战思想:陆军的古德里安认定他装备了无线电台的坦克部队将成为“一支决定性的力量”;海军的邓尼茨认为在将来的战争中,潜艇,而不是战列舰,将成为决定性的武器。

赫尔曼·戈林,这位雄心勃勃且精力旺盛的德国空军总司令,则成为了德国空军实力急速膨胀的发动机。他坚持不懈地将德国空军打造成为了一支当时举世无敌的战术型空军部队。

和被老派将领压制的古德里安和邓尼茨不同的是,戈林早就大权在握,而且还是希特勒最为亲密的密友和亲信,除了必不可少的无限忠诚和冷酷残忍,戈林有一个特点是其他圈内人望尘莫及的——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战斗英雄。

1914年,年仅21岁的戈林成为了一名陆军中尉;第二年,他加入了空军联队,在随后两年中,击落了15架敌机的戈林名声大噪,并荣获了大铁十字勋章。1918年,他继任了空军第一联队队长,这是著名的“红色男爵”生前指挥过的联队,被协约国戏称为“空中马戏团”。

1918年11月,德国宣布停战,联队也被解散,无法容忍这一点的戈林对他的部下立下誓言:“我们将和那些妄图奴役我们的敌人作战。我们将会东山再起。”

向希特勒疯狂欢呼的德国民众(后期上色)

战后的几年里,戈林当过出租汽车司机、特技飞行员,还和一名富商的女儿结了婚。然后,他终于遇见了那个将领导他参加一场新战斗的人。

一名获得了最高荣誉的传奇战斗英雄,能够自如地和上层社会交往应酬,这些都让不善此道的希特勒被深深吸引。“而且他那么富有,不用我花一分钱!”——未来的元首羡慕地说道。

而戈林视希特勒为德国的救世主,并对希特勒一直充满敬畏。他曾经向经济部部长希尔马·沙赫特表露:“每次我见到他,吓得心都掉到裤裆里了!”

1933年3月,戈林被任命为第三帝国新成立航空部的部长,从这时起,他终于可以一展宏图了。尽管戈林已经不了解诸如大功率发动机、流线型合金机身以及增压舱等等技术上的最新发展。但是他非常明白,德国必须建立发展一支强大、独立的空军。

德国开足马力,开始打造一支强大的空中力量。积极推崇建立战略力量的主导人物是戈林的参谋长,瓦尔特·韦弗尔。和当时其他国家推崇“空军决定论”的倡导者不同,此人思维最为灵活,他并不打算只依赖空中手段打击敌国的工业、人口中心,从而为德国赢得战争,而是试图确保德国空军拥有多方面的战术和战略攻击能力。

在研读了《我的奋斗》并研究了当时欧洲的政治形势后,韦弗尔将军确信,德国的头号敌人是苏联——为了击败这个庞然大物,德国需要的是能够突入纵深,迅速摧毁苏联战争能力的战略空军。

韦弗尔生前把研制和发展航程为3200公里,能够飞到苏联腹地的四引擎重型轰炸机作为空军一项最为优先的工作。但是随着他在试飞轰炸机原型机时失事身亡,德国空军的发展就此拐上了歧路——战略空军的发展虽然仍在进行,但规模有所收缩;而为了配合陆军的需求,加紧了战术型飞机的生产。

1935年,德国空军终于向世人公开宣告了自己的存在。他们的打击力量核心是兼顾了战术支援和有限战略轰炸能力的飞机:Do-17“飞行铅笔”和线条非常优美的He-111。

因为纳粹空军的中型轰炸机都存在着一个缺陷——轰炸瞄准镜过于复杂,只有经过大量训练后飞行员才能熟练掌握。在新型的瞄准器研发之际,为了满足前线精确轰炸的要求,纳粹空军将重点放在了发展一流的俯冲式轰炸机上。

德国人将这种飞机称为Sturzkampfflugzeug,即德语的“俯冲式攻击机”,这个名字后来被缩写成Stuka,“斯图卡”——四年后,这种有着海鸥型机翼的战机,在战场上成为了“恐怖”的代名词。

经过大规模的军备武装和军事动员,1939年9月的德国已经拥有当时全世界组织最严密、训练最有素的战略轰炸部队和战术空军。超过2000架的护航战斗机和双引擎轰炸机足以令近邻望而生畏。

即将进攻波兰的德军战机。(后期上色)

第三帝国的飞行员经验丰富,技术娴熟,有胆有识,地面支援战术出色。毫无疑问的,德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军事航空业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之一)。

早在1937年的时候,德国柏林,帝国空军元帅戈林举办了一场极为奢华的宴会,宴会上最尊贵的客人就是英国皇家空军的首任指挥官,休·特伦查德(HughTrenchard)。宴会结束时,戈林安排了一场盛大的焰火表演,表演的最高潮是一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尖啸着冲向低空的焰火图案。

“这就是为您准备的德国力量的展示!”戈林大声对着特伦查德喊道,“看!你在颤抖!”

“你这个神经错乱的疯子!”特伦查德毫不示弱地大声回击,“我警告你,戈林!千万不要低估英国皇家空军!”

3年后,无敌的纳粹德国空军在不列颠上空首度折翼。

所向披靡的德国空军

1939年9月1日,刚成立四年的德国空军从北、南和西三个方向蜂拥进波兰上空。超过2000架的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伴随着装甲部队一路向前。近似玩具的德军马克I和Ⅱ型坦克在得到了近距离空中支援后,这些轻型装甲车辆得以碾压自负而落后的波兰军队,而没有遇到对手的德军战机大肆轰击波军的补给仓库和交通枢纽。

不费吹灰之力,德国就赢得了战争,这也再度印证了不久前西班牙内战中得出的结论——只要德国战术空军和装甲部队联手,他们就所向无敌。

在9月24日-27日,500—1000架德军轻型、中型轰炸机轮番轰炸不设防的华沙城区,40%的城区被摧毁,2-4万平民死于非命。德军此举就是为了杀害平民,打击对手的士气。

希特勒和戈林满意地看到,西欧各国政府也收到了德军发出的信息。一想到同样的燃烧弹如雨点般落到本国平民头上,他们都惶恐不已。

德国空军从建军的第一天开始,就遵循着这样一个理念——空军的首要任务是配合地面部队作战,为地面部队的进攻提供空中支援——英国皇家空军则完全相反。

在这样的战术指导思想下,德军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型轰炸机就足以打击国境线四周的敌人了,更何况,在战争的头两周里,德国甚至没有什么必要去进行密集的战略轰炸。

波兰人将所有的兵力都不断投入到位于边境的战场里,然后被德军反复摧毁。于是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前些天,波兰战役简直就变成了德国恐吓英法两国民众的样板戏:

Ju-87“斯图卡”轰炸机发出尖锐的嘶吼声,以几乎垂直的角度俯冲,直到快撞到地面的最后几秒才拉升爬高,机腹下的重磅炸弹同时以致命的精准度砸向挤成一团的波兰步兵。

制空权在几小时内就被德国空军夺取,倒霉的波兰空军不到两周就全军覆没,数百架飞机无一幸免——其中不少还是被自己的高炮手揍下来的。

进攻波兰的“斯图卡”中队

希特勒对丹麦(1940年4月9日)和挪威(1940年4月9日—6月10日)的空袭行动进一步提高了德国空军战无不胜的声望,在天空中的所向披靡让德国空军的元帅们坚信仅凭中型轰炸机的俯冲和水平轰炸能力就可以替代高空战略轰炸的错误思路。

德国空军最终都没能大规模生产出和美国的B-17、B-24类似的优秀重型轰炸机,甚至连和英国的初代“斯特林”和“哈利法克斯”性能相当的轰炸机也无法拥有。究其原因,并非技不如人,而是战术失策。

挪威战役的几个月后,血淋淋的事实将证明这个缺陷是德国空军的最大软肋之一,当德国的轰炸机无法摧毁英国城市里的工业体系时,这也意味着它永远无法通过空袭迫使英国屈服。

在波兰和法国战场上如同空中炮兵的轻型俯冲轰炸机和中型战术轰炸机,其实是无法飞越海峡,或者在苏联境内进行千里奔袭的,而这却是打败英国和苏联的必要条件。

而对阵英国皇家空军后,戈林还会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敌人的飞机和飞行员能够轻易得到补充,或者和德国空军的补充速度相同甚至更快,那么关注敌人的空军损失数量其实真的没什么意义。

决定命运的那个夏天

1940年6月5日的清晨,两名德国空军的高级军官沉重的军靴踏在了敦刻尔克的沙滩上。一天前,赶在德军的包围圈收拢前,驱逐舰救走了英国远征军的残余部队。

整个沙滩上扔满了无数的军械、杂物和垃圾,充分向这两位征服者展现了什么叫做残兵败将的落荒而逃:成千上万只登船时脱掉的靴子、撤退时骑到沙滩上成堆的自行车、一排排卡车和火炮、重机枪、大堆大堆的步枪和军火、堆积如山的军用罐头、满地的头盔和衣服,还有在海风中如同雪片般四处飞舞的军事文件。

沙滩上一堆空酒瓶吸引了两人的注意力:很明显,那些等待救援船只的英国官兵开怀畅饮了一通。

德国空军参谋长瓦尔道将军轻蔑地踢了踢酒瓶:“这是英国人想要的战争的坟墓!”

而另一位又矮又胖的小个子将军,德国空军总监,米尔希将军沉默了一会后,压低声音说:“不,他们还没有被埋葬,我们不能再浪费时间了!”

“我们不能再浪费时间了!”在几个小时后召开的德国空军高层会议上,米尔希大声对着神采飞扬的空军元帅戈林大声强调:“尊敬的前线指挥官先生,我强烈建议,立即将德国空军所有可以调动的部队都转移到英吉利海峡沿岸,马上发起对大英帝国的进攻,此事刻不容缓。。。我警告您,如果您给了英国人3-4个星期的喘息时间,一切就太迟了。”

穿着熠熠发光的丝绸军装的戈林大吃一惊,他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根本不行”,但是随着会议的持续,他开始接受米尔希将军的观点——几个小时后,一份对英国作战的方案出炉了。

第二天,戈林将计划讲给了希特勒,他相信马上进攻英国将结束西线的战争:“尊敬的元首,这是一份胜利的蓝图。”

戈林和他的将军们制定的计划非常完美:

进攻将以针对英格兰南部海岸线的大规模空袭开始,在轰炸的掩护下,空投的伞兵部队将占领数个机场,然后运输机将空运5个陆军师抵达降落场,这些精锐的国防军部队将在俯冲轰炸机的掩护下,如同野火一样席卷英国的乡村。

在敦刻尔克沙滩上,向着英国方向行纳粹礼的德军士兵。

除了地面部队可能遇见的抵抗外,这份计划将其他的可能性都考虑了进来:

想要彻底打垮英国,不但要将皇家空军的飞机逐出天空,还要切断这个岛国的生命运输线,摧毁他们的港口,击沉他们的运输船队。这意味着德军将和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进行正面对决。

但是戈林认为,德军的两栖进攻将迫使皇家海军的本土舰队和地中海舰队离开目前由重兵把守的海军基地,开赴到英吉利海峡应战。整个皇家舰队的主力将聚集在这条狭长的海峡中无法机动,而皇家空军的也将被迫倾巢而出,在海峡上空和强大的德国空军决一死战。

戈林进一步指出:“德国空军不但会摧毁敌人的空中力量,还可以摧毁他们的水面舰队。”

然后,帝国的空军元帅再次强调,这份计划必须在惨败的英军得到喘息之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实施——这是这场决定英国和世界命运的战役成败的关键。

然后,充满信心的戈林听到了一个让他目瞪口呆,让米尔希将军暴跳如雷的决定:希特勒表示,虽然他赞同这项计划的可行性,但是他反对马上实施——因为他认为这毫无必要。

希特勒坚信,富有理性的英国人应该已经意识到他们深陷绝境,因此英国政府会接受他提出的停战协议。所以,他不会趁人之危去进攻英国。

德国每浪费一个小时,就会送给英国关键的60分钟,这样他们就有更多的时间来组织抵抗。如果元首能够听取多方的情报,就会明白英国人要坚决抵抗了。

希特勒不愿让英国蒙受屈辱,但是对法国没有那么客气了,他要求在贡比涅森林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签订投降书的同一节客车车厢里进行停战谈判,当法国代表团小心翼翼地倾听着停战协定的前几段时,元首就端坐在1918年法国的福熙元帅曾经坐过的同一把椅子上。

停战协定成为了对整个法国的羞辱。

6月22日,法国签定停战协议,那辆客车车厢被运到柏林参加庆祝,纪念1918年胜利的花岗岩纪念碑被德国人砸成了碎片。第二天,希特勒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游览了巴黎。这座城市的所有公共建筑上都被悬挂上了纳粹德国的“卐”字旗。

在元首游览巴黎的3个小时内,没有举行胜利阅兵,对此,希特勒的解释是:““不庆祝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取得最终胜利。”

虽然此时的第三帝国已经达到了辉煌的顶点,但是距离希特勒建立梦想中的德意志帝国还有差距,仍有三名敌人挡在了他的道路上:丘吉尔、斯大林和罗斯福。

在游览了巴黎的名胜后,希特勒来到了巴黎荣军院,他驻足于拿破仑墓前,隔着栏杆向前探出身子,凝视着拿破仑的墓碑:“我亲爱的拿破仑,他们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人们应该仰视你,而不是俯视你的灵柩。”

结束巴黎之行后,希特勒回到柏林,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街上撒满鲜花,钟声响彻全城,成千上万的人群聚集在道路两侧,用最大声音表达着他们对于元首的爱戴,斜举向天空的手臂如同密林。

而容光焕发的元首自信地宣称,虽然目前还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但是这个胜利很快就会到来。

和人们预计的来自地面的抵抗不同的是,随后的战斗发生在空中,在那场被后人称为“不列颠之战”的空中战役中,皇家空军击败了看上去实力远胜自己的德国空军,德国战无不胜的步伐就此终结。

尝试一下,从德国视角描写欧洲上空的鏖战。。。

发布于:天津市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财政部:2024年国有企业利润增长0.4%